主条目:秘鲁-智利海沟
南美洲的构造环境与历次大型地震
南美洲西部近海有长达7000多千米的南美弧,该地质构造由智利南部延伸至巴拿马南部的巴拿马断裂带附近,是纳斯卡板块和南美洲板块间的板块边界。这条消亡边界是安第斯山脉抬升的主要原因,也是南美洲西部地区频繁的火山地震活动的重要诱因。相对于较稳定的南美洲板块,纳斯卡板块略微向东北俯冲位移,板块漂移平均速度约80 - 65毫米/年。在地壳和板间构造的影响下,南美洲大多数大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0千米到70千米之间。
纳斯卡板块的俯冲在几何上十分复杂,影响着南美洲西部边缘的地质和地震活动。俯冲带纳斯卡板块的中等深度区域可以根据它们在南美板块下的俯冲角度分为五个部分。三段为拥有陡峭的俯冲带,另外两段为近水平俯冲带。厄瓜多尔北部、秘鲁南部至智利北部和智利南部的纳斯卡板块以25°到30°的角度下降到地幔中。相比之下,厄瓜多尔南部到秘鲁中部,以及智利中部地下的板块以大约10°或更小的浅角度俯冲,这使得大型逆冲型地震的发生成为可能。在这些“平板”俯冲区域,纳斯卡板块在继续下降到地幔之前水平移动了几百千米,并且被覆盖在南美板块上的地壳活动的延伸区域所笼罩[6]。
发生此次地震的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濒临太平洋,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频发。除本次地震外,近年该地区附近还曾发生过2005年秘鲁北部地震(英语:2005 northern Peru earthquake)、2007年秘鲁地震(英语:2007 Peru earthquake)和2014年秘鲁地震(英语:2014 Peru earthquake)等多次较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