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研究资料及方法的不同,一次文献的定义不同,如经济学、心理学、化学等,相关的一次文献证据常来自观察及实验收集的资料。
在文学、艺术及历史等人文研究领域,第一级来源证据主要来自日记、书信、手稿、影片剧本等原创文本。
各级来源资料比较列表
编辑
按资料来源型式,其性质、例子及发表形式的常见情况如下表:[2]
文献型式
性质
例子
发表为
一次文献
原创
证据及记录
还未被资料创造者以外的人改写或诠释过
实验结果、观察、问卷、访查、资料库、典藏资料、书信、文学或艺术作品、手稿、会议记录、企业档案、专利、硕博士论文、出生/婚姻/税务记录、祖谱、相片、日记、部落格、微博、网站内容、自传
学术论文(通常为非文献回顾部份)
硕博士论文
手稿
新闻或新闻稿[3]:129
部落格
二次文献
非原创
非证据,而是对一次文献做的分析、摘要、重组或精要
在一次文献产生之后才出来的
对于一次文献内容的引文、引用、诠释和描述
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章节
硕博士论文
会议论文记要
学术专书
传记
教科书
专题报导
三次文献
非原创
非证据,而是对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做的分析、摘要、重组或精要
在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产生之后一阵子才出来的
对于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内容的引文、引用、诠释和描述
百科全书
年鉴
手册
年代学编年史
操作手册
字典
目录
书目
索引
资料库
摘要
和二次文献的分别
编辑
二次文献的作品和一次文献相比的最大不同是研究写作时对于他人研究分析见解及摘要(二次文献)及证据资料(一次文献)的区别,也因此对研究甲来说做为二次文献的文献,亦有可能对研究乙来说是一次文献。[1]
和三次文献的分别
编辑
三次文献的作品和二次文献相比的最大不同是,三次文献写作只以他人研究分析见解及摘要来自二次文献编辑为主,如百科全书、字典等等。也因此三次文献的作品不像二次文献会去对第一级来源做原创研究的分析和见解。[1]
三次文献作品常常是一般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总观介绍,介绍并界定对该专业领域或语言受众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其目标在于快速查找已建制发表并常视为共同同意的“假设”、“知识概念观联”和“知识社群共识”[1]